95后代表的建议,让“装配式建筑施工员”成为新职业|豹小花跑两会Vlog 装配式建筑工作

时间:2023-02-06

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宛霏 实习生张桢桢 赵汗青

95后代表的建议,让“装配式建筑施工员”成为新职业|豹小花跑两会Vlog 装配式建筑工作(图1)

一份95后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,让“装配式建筑施工员”正式成为新职业。

“这是对我们行业的一种肯定和认可。”在接受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视频专访时,提出这份建议的邹彬难掩激动之情。他曾是一名农民工,凭手中的砌刀摘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优胜奖。

从工地走进人民大会堂,从泥瓦匠成长为人大代表,邹彬经过长期实地调研,在2021年3月提交了《关于进一步落实推动“农民工”向新型建筑产业工人转型相关举措和建议》,并于当年7月收到住建部答复。答复提到,2021年,住建部实行行业从业人员培训证书电子化,指导行业协会举办世界技能大赛行业选拔赛,将“装配式建筑施工员”列为16个新职业之一,并正在组织制定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等。

政策出来后,工友吴深华找到了他,有意参加湖南省第六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赛,但苦于不熟悉比赛要求,于是前来向他求助。邹彬耐心地帮助他学习比赛常用工具和图纸,分享技术要领和比赛经验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,吴深华夺得选拔赛三等奖,同时获评长沙县百优工匠(砌筑工)。在日常工作中,他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更多同事的认可。在为他感到高兴的同时,邹彬切身地感受到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技能培养。各个层级的技能比赛越办越多,工友们对技能比赛的参与感越来越强,在职业教育、医疗保障方面的获得感也越来越多。

多年的砌筑经验,让邹彬深谙基层建筑工业的近些年来的变化,也更加了解工友们的真实所需。他深知“全国人大代表”这一身份的重量,在向全国两会先后提交的10多份建议中,他始终不忘关注农民工群体和建筑行业。5年来,邹彬去湖南、江西、北京、上海等地的重点工程展开调研。“工友们对于技能水平的提升和收入保障这两块的需求是最强烈的。”邹彬还借助新媒体平台,记录农民工群体的诉求,完成民情上传与政策下达。

在2021年全国两会“代表通道”上,邹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,希望鼓励工友们通过学习提升、改变命运。邹彬出生在湖南新化县的一个小山村,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母到建筑工地打工,搅砂浆、搬砖头、砌墙,苦活脏活不挑。刚入行时,常被工友们笑“傻气”,因为当时工地上实行计量发薪水,砌墙越多工钱越多,但只要砌得不美观,他就推倒重砌,“工匠精神”也是那时在邹彬心里悄悄萌芽。

2014年,在世界技能大赛的赛场上,邹彬了解到一些先进国家砌筑工人对工艺品精益求精的态度。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精美华丽的建筑物上,更体现在他们的工具与砌筑技艺上。“国外砌筑工人对工艺的要求非常严格,而且使用的工具比我们的小泥刀先进太多了,他们接受的培训也比较多。”邹彬说,那次经历让他对“大国工匠”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建筑工人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靠卖蛮力过活的“农民工”,而应该是有科学知识武装的新时代工人。

“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:既要学习老一代农民工的敬业担当与工匠精神,也要用创新思维武装自己。”邹彬如今是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管理员,他领衔创办了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,希望用更好的平台为各个重点工程项目解决质量管控难题。团队开展老旧小区外立面翻新及空鼓、裂缝、渗漏修补技术研究,从质量角度提供专业支撑,目前已在申报课题。

“我一直都认为,工匠精神就是无论从事什么行业,都坚持干一行、爱一行,较真认真、精益求精,用十足的韧性接受挑战,用十足的耐心追求细致。”邹彬今年结合两个城市更新项目的工作经历,以及在工作中对工匠精神和质量强国的理解,提出《关于进一步完善工匠培育机制、发扬工匠精神推动质量强国建设的建议》。他希望,能够从更高层面为建筑行业和农民工群体的发展代言。

邹彬提议,应大力加强新时代工匠人才的培育,大力发展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职业教育、类型教育,推动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更好地实现工匠人才由“学”到“用”的转换。同时,也要增强建筑工匠人才的保障工作,在晋升、技能评定、子女教育、医疗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,增强工匠人才的获得感、归属感。

标签: